十五年涨39倍!楼市破局法 找到了

  十五年涨39倍!楼市破局法 找到了

  作者:叶檀财经

  

  

  

  文/顾天杰

  

  

  无法复制的巨头

  

  什么样的房地产公司,能够引起股神巴菲特的注意?

  

  根据美国SEC披露的13F持仓文件显示,伯克希尔最新一季度买入了三家公司。

  

  它们分别是:

  

  

  霍顿房屋、NVR房产和莱纳建筑

  

  霍顿与莱纳,是美国楼市绕不开的两大巨头。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都是穿越周期的剩者

  

  它们的经验与策略,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也能用在个人身上。

  

  雪球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期,莱纳的股价一度下跌到3.05美元的低位,在后来的十五里逐渐回升,截至8月16日收盘价为122.67美元一股。

  

  相当于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莱纳股价在十五年里上涨39.219倍。

  

  (来源:雪球)

  

  巨头们,到底是如何摆脱危机、成功自救,借助政策与人口重新复苏的?

  

  透过股价和发展历史,就能找到答案。

  

  

  从激进到保守

  

  霍顿公司全称为D.R. Horton,目前销售额位列全美房地产行业第一。

  

  这家公司主要客户是首次买房、二次改善置换的居民,同时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

  

  截至2023上半年,霍顿房屋销售额高达229.5亿美元,占据总营收的91.95%。

  

  (来源:东财)

  

  公司创始人唐纳德·霍顿在1978年成立公司造了第一套房子,借助美国政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改革,同时踩上了美国家庭住房需求大涨的风口。

  

  经过多年发展之后1992年霍顿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前十年主要依靠并购和全国性扩张发展。

  

  它从创始地德克萨斯州一路拓展到西海岸、东南沿海等城市,崛起成为全国性房企。

  

  直到2007年次贷危机中断了霍顿的迅猛发展趋势,它依靠不断降低负债率、土地期权和业务部分多元化,避免了破产的命运。

  

  美国开发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依靠土地期权控制拿地成本。

  

  正常情况下期权费用是地价的10%到20%,持有期权的时间大约在8年左右。

  

  土地期权的好处是节省了大量资金成本用于经营,同时提前锁定了低价土地。

  

  更多的资金用于经营,也就提高了整体周转率。

  

  数据显示霍顿的总资产周转率从2012年的0.69一路提高2021年的1.29。

  

  通常来说霍顿的独立住宅从卖出到交付只需要2到6个月,大部分情况下实现当年销售、当年回款和结算。

  

  (独栋住宅 是美国主要的房屋形式 来源:Zillow)

  

  根据不同客户类型,霍顿也推出了对应的产品:

  

  一、主力产品D.R.Horton:定位是首次买房和改善换房

  

  二、高性价比产品Express Homes:定位是低预算买家

  

  三、奢侈级产品Emerald Homes:定位是高端买家

  

  四、特需产品Freedom Homes:定位是老年人买家

  

  霍顿这样的头部开发商,主要面对的是对价格更敏感的首次买房家庭,或者稍微富裕一些的二次改善家庭。

  

  所以更合适的策略是:产品标准化、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速周转与低价拿地相结合。

  

  

  莱纳建筑,后期选择了一条与霍顿不同的差异化道路。

  

  莱纳更注重细分领域客户的积累,同时注重房子的质量与口碑。

  

  它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被业内专业杂志《Builder》评为年度优秀建筑商的公司。

  

  在运营方面,莱纳具有美国典型家族企业的特点,目前的掌门人图尔特•米勒是创始人莱昂纳德•米勒的儿子,同时拥有35%的投票权,牢牢把握住了公司。

  

  莱纳早在1971年就上市了,早年间发展路径和霍顿极其相似,都是依靠人口迁移、爆炸式住房需求和政府政策扶持,成为全国性房地产公司的。

  

  到了1990年以后,莱纳开启疯狂并购模式。

  

  自1991到2018年完成32起并购,收购运营了管理社区、购物中心、办公楼、工业地产和宾馆等多种资产。

  

  同样是在2009年,因为激进扩张,莱纳遭遇金融危机,随后展开一系列自救。

  

  这些措施都很常见,包括但不限于:

  

  

  打折促销卖房、部分出售土地、拓展地产金融业务。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先活下去再说。

  

  终于渡过危机之后,莱纳不仅快速适应了市场变化,还拓展了更多新的思路。

  

  比如说参与美国养老房产市场,以及为多代子女家庭提供更高质量的住房。

  

  (莱纳多代家庭住宅 来源:莱纳官网)

  

  公司财报数据显示,住宅平均售价从2012年的26.2万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 42.4万美元,上涨幅度为67%。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

  

  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新屋销售总数为64.4万套,新房销售价格中位值约44.21万美元/套。

  

  莱纳基本保持每年一定的价格提升,以维持客户心中的轻奢住宅感觉。

  

  能存活到今天的美国地产巨头,主要原因有三个:

  

  1.专业分工程度高

  

  2.产业链完整高效

  

  3.金融工具众多

  

  从长周期来看,过去125年里美国房价大约增长近50倍,通胀同周期内大约增长30倍,剔除通胀之后房价的实际增长幅度大约一倍不到。

  

  因此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房价上涨的最大驱动力是通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后,保值就成了房产最大的价值。

  

  

  换一种活法

  

  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的历程并不长。

  

  自1978年房改试点以来,经历了45年的市场化进程,最终演变成了当下的格局。

  

  当下中国开发商们的特点是:

  

  

  开发商们大而全、经营全产业链、风险大、规模大

  

  数据显示,2000到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商品房销售收入占比始终在86.3%-94.5%的高位。

  

  到了2023年7月,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的操盘总金额为3504.3亿,单月业绩创下近年新低。

  

  

  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从最早的土地时代,过渡到产品为王的时候,然后再进入了资产运营时代。

  

  未来的房企最重要的是拥有运营能力、投资能力和资产金融化的能力。

  

  市场走弱,主要是房价上涨的预期消失了,改善需求也没有能成为主力支撑市场。

  

  2023年以来各地政府推出了不同程度的扶持,效果都不明显。

  

  

  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了。

  

  根据媒体报道,8月17日南昌市出台15条房地产新政,其中有一条是:

  

  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执行30%。

  

  首套房都没钱买,还有资金买二套?

  

  尤其是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短期成交会继续下跌。

  

  2022年12月31日,克而瑞发布过2022全年的房企销售数据。

  

  房地产行业TOP100全年累计业绩规模同比降低41.6%,90%百强房企业绩同比下滑,整体目标完成率处于历史低位。

  

  节衣缩食是必然选择。

  

  万得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房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总支出普遍有所下降,降幅均值在16%左右。

  

  组织架构继续调整,区域整合、部门合并、人员裁减还会继续,撑不下去的开发商甚至快速消失。

  

  

  民营房企继续撤退,国营房企持续进击,是不可逆的趋势。

  

  曾经的头部房企融创,已经宣布启动总部搬迁计划。

  

  融创计划在2023年10月将总部从北京迁回天津,结束双总部模式。

  

  曾经风光无限的黑马,最后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融创北京员工,可能会搬回天津办公。

  

  一大批曾经的千亿黑马,在2015年赌对了中国的货币超发、三四线棚改和改善需求。

  

  所有人都开始加杠杆,销售获得了奖金,高管获得了股权,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们,只获得了一样东西:

  

  许许多多质量不太好的房子。

  

  它们中的一部分,至今还没有能完成交付。

  

  楼市与地产不会永远过热,只是没人想到冷得这么快。

  

  

  霍顿和莱纳两家房企能够穿越周期,主要靠六个字:

  

  低负债、多现金。

  

  楼市,是时候换一种活法了。

  如果读者朋友们想要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国内楼市政策,不妨读几份高质量的

  房地产开发行业研报

  

  它能让你更加丰富翔实的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以及相关信息数据,甚至对投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因此我为大家精挑细选了

  5份

和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服务相关的最新行业研报

  免费

送给大家。

  

  

  这些研报有

  一线二手房价格评估、房地产行业政策解读、房地产行业点评

...等主题,并从数据分析、图表对比、市场走势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绝对专业,绝对有用。

  

  无任何门槛,支持下载,支持在线阅读。手机打开V+信搜索“叶檀学堂”关注回复【行研】两个字,即可领取。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