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如何估值?如何入账?
现在有个概念非常火,就是数据资产。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工智能,也就不会有数据资产这个概念。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数据资产变得成了焦点话题。会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出新命题来。把数据资产这个概念拿到会计里面来,就有了一个新话题了,数据资产能否记录到资产负债表里去?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打车的APP软件,把这个APP给做出来,研发费用即便很大,总有一个数字可以评价。投了几个亿、十几个亿、几十个亿,会计做账都是有记录的。查看记录,我们即可知道研发这个软件的投入是多少,这部分前期投入可视为软件的历史成本。
当这个打车软件用过10年、20年后,它的估值极可能是它历史成本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为什么它的估值高了呢?不是说,编写这个软件的程序代码有多了不起。如果说软件做出来就那么值钱,那好办,其他人模仿着也做一个类似的软件出来,不就行了吗?你若真再做一个类似软件出来,它可能没有价值。
那为什么原来做的打车软件价值飙升了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尤其是数据成为大数据之后,它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打车软件积累的数据包括客户信息、客户的消费偏好信息、司机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稍作分析,软件就能精准地给司机投送订单。
数据不是做软件时就能设计出来的,因为软件使用久了,使用广泛了,软件积累的数据自然就多了。基于数学与统计学的原理,软件能从大数据中把规律性的东西挖掘出来了。
讲了这么多,我想表述的是,数据是有价值的。即便你说它没有价值,但不能否定,我们能利用数据创造价值。既然数据能被利用创造价值,它本身也就有了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把数据资产记录到会计账面去,怎么记录呢?是单独作为一个一级科目记录,还是把它视作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去记录。从数据资产日益彰显的重要性衡量,会计核算时设置单独的“数据资产”一级科目更合适。
做账的时候,该如何对数据资产进行估值呢?如果基于历史成本去估值,数据资产似乎没有历史成本。做软件时发生的成本已记录到无形资产里面去了,它们并非数据资产的历史成本。
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数据逐渐被积累。积累数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可能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成本。即便投入了一些成本,如维护成本、推广成本,它们和数据资产的价值相比,可能相去甚远。更何况,这些成本会被记作期间费用。数据资产的账面价值虽不好界定,但有两个思路可以解决它的入账难题。
一是,估算数据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增量收益,然后对增量收益进行折现,进而推算数据资产的价值。再就是,数据资产不在会计账面体现,把它视作一项表外资产,企业发布年报时,在年报附注中对数据资产进行披露。这样的思路或许都不完善,但至少它们解决了过去会计完全忽视数据资产存在的问题。
原创 袁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