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50指数样本股,抓住\u0026#34;中特估\u0026#34;行情,这类指数很合适
年以来的A股行情,有两条明显的主线:AI和"中特估",AI涨的太快太猛,风险大,参与难度高,"中特估"相对较为温和,而且有低估值作为支撑,更安全一些。
之前为了应对可能来临的"中特估"行情,我在"指数宝-智能选指"中里创建了一个"绝对低估值"组合,这个组合的筛选条件有三个:
(1)市盈率PE≤10;
(2)市净率PB≤1;
(3)最近一年股息率≥4%。
怎么设置这三个筛选条件,因为大国企的低估,主要体现在估值的绝对水平很低,即低PE、低PB和高股息。
下图是最新筛选结果:
这套选指逻辑选出来的指数主要有三类:金融、红利类、其他(包括上证央企这种正宗国企概念指数,还有央视50、国信价值、基本面50、国证治理这种相似概念指数)。
目前看来,红利类指数可能是最合适的。
红利类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高股息率,股息率高的指数一般PE和PB也会比较低,这和"中特估"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红利类指数的成分股里,很多本身就是央企、国企,是正宗的"中特估"概念,不是央企国企的成分股,也会间接受益于"中特估"行情,因为作为同一类风格的股票,央企国企的估值拔高了,水涨船高,非央企国企的估值也会被带起来。
另外,抛开"中特估"不谈,作为策略型指数、SmartBeta指数,红利本身就是A股市场投资价值最高的指数类型之一,股价长期走势稳健,配置价值高。
概括来说,作为策略型指数,红利类指数的核心是它背后的选股策略,这套策略旨在通过"买入高股息率股票,卖出低股息率股票"的定期调仓,使得指数永远持有那些股息率最高的股票。
这套"买优卖劣"的机制,是红利类指数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的根本原因,类似行业主题指数则不然,涨高了就大概率会均值回归,因为它不会自动"卖高买低"。
"中特估"概念 自身有效的策略,成就了红利类指数今年的超额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