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治理概念股, ESG报告季,环境治理行业上市企业有哪些看头?

  1、引言

  2022年11月,一带一路中心ESG团队发布《A股环保行业上市公司2021财年ESG信息披露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环保企业在ESG实践方面并未充分发挥‘先行主力军’的角色,ESG管理意识尚未全面形成,ESG信息披露率远低于其他行业”。

  2023年4月,企业年度ESG报告季开启。环保企业也陆续发布2022年度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一带一路中心ESG团队持续跟踪观察,进行分析研究。

  本次主要以A股环境治理企业为研究对象,截至到2023年4月18日,单独披露环境、社会及管治情况的企业(特指单独发布报告)已超20家,筛选出17家报告质量“相对较高”的企业重点研究。

  *说明:

  ①采用申万2021行业分类标准:环保行业属于31个一级行业之一,下属环境治理、环保设备Ⅱ两个二级行业。其中,环境治理包含大气治理、水务及水治理、固废治理、综合环境治理等4小类,A股上市企业106家。

  ②本研究所统计的ESG信息披露为独立刊发的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管治(ESG)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④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4月18日。17家样本企业包括碧水源、中科环保、绿色动力、海信能科、重庆水务、复洁环保、三峰环境、中电环保、武汉控股、瀚蓝环境、远达环保、清水源、上海环境、洪城环境、中材节能、首创环保、中环环保。

  2、发现

  通过对17家样本企业观察,我们发现:

  从战略融入与机制建设看,环境治理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ESG的重要性,开始将ESG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中,趋同性动作是“自上而下设立ESG管理架构”。17家样本企业中有5家企业已通过重新组建、升级完善、独立设置等方式构建ESG战略委员会(或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组织体系。

  以复洁环保为代表,2022年将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升级为“战略与ESG委员会”,负责对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ESG工作和重大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的专门机构,并制定了《复洁环保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工作细则》,规范界定ESG工作开展。

  上述现象属于积极信号。我们认为,搭建ESG顶层管理架构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考虑如何推动管理机制高效运行,从而形成具有高实质性且积极正向的ESG实践成果,这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企业趋同性设立ESG管理架构,容易被市场质疑成“漂绿”行为。一些人认为多数企业的ESG管理处于“有形无实”状态,因为在企业ESG报告中看不到更多如何围绕ESG组织,做出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果的实践等信息。但我们不能否认,部分企业积极正向的表现。

  我们认为,随着政策体系及市场规则越来越规范,以及企业ESG战略意识逐步提升,ESG管理将会变得“名副其实”,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内驱力。

  实质性议题是指反映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实质上影响利益相关方评价和决策的议题。实质性议题是ESG报告的基础,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企业ESG实践成效,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能让企业发现自身ESG表现的亮点及不足,促进自我改善与提升。

  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需要厘清哪些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非重要的,进行合理评估并作出优先级排序。

  不同企业由于细分业务、发展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在高度重要性议题选择上会存在差异,但也有一定共性。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针对气候风险及机遇识别,并作出应对,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以TCFD建议框架和ISSB气候披露准则为代表的标准,为企业气候风险识别及应对提供参考,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样本企业仅有2家企业(其中1家为A H股)披露相关信息。绿色动力(A H股上市)2022年首次参考气候信息披露工作小组(TCFD)框架,结合自身特点识别气候相关的风险,识别出3大类实体风险、4大类转型风险,并采取针对性应对举措。首创环保(A股上市)主要识别并披露了4大类气候灾害风险。

  上述2家企业相关内容主要为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且也未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披露,因此,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但不可否认,这2家企业已经意识到重要价值,有所行动。综合来看,环境治理企业对于气候风险识别及应对的战略意识不足,同时国内也未有强制性、标准化的政策或指南等规范企业实施,这也是造成目前上述现状的关键因素。

  1、摸家底,温室气体核算工作更加系统、全面

  碳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要了解组织的碳排放情况,因此内部碳盘查及核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过往企业ESG报告很少对于碳排放数据进行系统的、详尽的披露。除了管理意识不强,没有统一披露标准外,还在于很多组织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核算存在较多难点,企业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较多企业已意识到内部碳盘查的重要价值,克服困难,有所行动。17家企业中有4家主动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其中2家为首次披露。虽然4家企业碳排放数据披露程度参差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有2家披露了Scope 3碳排放数据。

  以首创环保为代表,其2021年开始启动公司碳核查工作,全面对公司碳资产进行了摸底,目前已连续2年系统性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在盘查范围上,尽可能做到全面,不仅包含公司总部,还包含固废、大气等不同业务板块经营项目。同时,不同于绝大多数企业只披露Scope 1和Scope 2的碳排放,首创环保已经深刻意识到Scope 3碳排放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全面摸底。

  另外一家企业瀚蓝环境也披露了Scope 3碳排放数据。不同于首创环保Scope 3主要盘查员工通勤及员工差旅的碳排放情况,瀚蓝环境已经注意到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其Scope 3主要排查货物上游运输和配送产生的排放、买买货物产生的排放。

  表:首创环保温室气体排放量(按业务板块划分,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们观察到,目前绝大多数环境治理企业Scope 3碳排放核查主要聚焦在企业员工通勤及差旅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于产业链条尤其是产品的碳足迹尚未涉及,尚未达到国际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体系的要求,碳排放核算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但不可否认,在双碳政策推动下,环境治理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及动作逐渐增强。我们认为,盘查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在何处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而对于大多数企业Scope 3的碳排放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也建议,企业应该加强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性、持续性盘查等内容的开展,在条件成熟且适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对Scope 3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盘查及披露,以彰显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成效。

  2、自上而下,“低碳”成为企业文化的标签

  一是搭建管理架构,从顶层予以重视及推动。瀚蓝环境自上而下成立三级碳管理体系,分别是集团层面碳管理领导小组、碳管理工作小组及事业部(群)层面碳管理专项工作组,支持“双碳”工作开展。

  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内部低碳文化建设。2022年,瀚蓝环境开展多场低碳文化主题活动,营造节能降碳氛围,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提升员工低碳环保意识。同时,公司创新开发“瀚蓝减碳号”小程序,为全体员工构建一个记录日常低碳生活、学习低碳知识、交流低碳心得的良好平台。瀚蓝环境上述做法契合碳普惠的逻辑,是企业内部对于碳普惠的一种尝试,值得环境治理企业参考借鉴。

  图:“瀚蓝减碳号”小程序及线下碳币兑换活动

  

  3、结语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议题,中国逐步迈入到以“双碳战略”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目前国际社会对ESG存在诸多争议,“漂绿”事件频发,ESG发展雾霾重重,但ESG理念所呈现的积极正向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应该受到传播与推广。

  整体来看,目前环境治理行业企业在ESG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在“E”领域上的独特引领作用。但不可否认,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部分业内企业走在了ESG实践的前列,为业界树立了榜样,“步调虽小但可圈可点”,值得思考借鉴。

  【研究预告】

  2023年2季度-3季度,一带一路中心将陆续发布2022年度绿色产业领域重点行业上市企业ESG发展研究白皮书,敬请期待。

  

  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