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股份重组,百年倍耐力改姓“中国” 风神股份最大赢家

  中国化工在轮胎行业掀起的海外并买搅动了整个行业。

  3月23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公司与意大利Camfin S.p.A.(下称CF)及其股东签署协议,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CF持有的在米兰证交所上市的倍耐力公司26.2%的股权。

  据了解,此次收购耗资71亿欧元(约合476.21亿元人民币),中国化工由此将取代俄罗斯石油公司成为控股股东。中国化工承诺,倍耐力工业胎业务将拆分出来注入旗下上市公司风神股份(行情600469,咨询),乘用胎将在4年后重启IPO。

  做大轮胎产业

  据外媒报道,收购最终完成后,中国化工将持有后者65%的股权,成新公司大股东,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以倍耐力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可·普罗韦拉为首的意大利财团将持有剩余的35%股权。根据协议,在收购后,倍耐力的总部仍在意大利,董事会主席将由中国化工重新选派,马可·普罗韦拉将继续留任首席执行官的位置。

  中国化工官网信息显示,此次收购方为中国化工及其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橡胶总公司是中化旗下专业的橡胶轮胎公司,其前身为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9月,是原化工部直接管理的五大公司之一,2004年5月,划归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管理。

  据了解,橡胶总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制造企业,现有资产150亿元。主要从事轮胎、橡胶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经营业务。该公司控股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黄海轮胎、桂林轮胎、双喜轮胎3家轮胎企业和两家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旗下轮胎及橡胶品牌包括风神、黄海、双喜等。

  倍耐力成立于1872年,是全球第5大轮胎制造商,拥有140多年的研发制造历史,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高端市场排名第一,是F1赛车的独家供应商。

  倍耐力此前已在意大利米兰上市,并在全球设有24家工厂,拥有两万多名员工。其生产的倍耐力轮胎是奥迪、宾利、法拉利等著名汽车品牌指定的原厂配套胎。

  而倍耐力在中国也有生产基地,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是亚太区唯一的倍耐力生产基地,位于山东省兖州,由倍耐力和兖州华勤集团合资建立,其中倍耐力控股90%。倍耐力中国的产品涵盖了卡车胎、轿车胎、高性能竞技用摩托车胎等。兖州工厂在去年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工厂。

  利好风神股份

  风神股份此前公告称,根据收购协议约定,在完成要约收购目标公司后,拟将目标公司的工业胎资产与中国化工橡胶的国内战略资产整合,在条件具备时与其进行重组。

  据公开消息,意大利倍耐力2013年销售收入为64亿欧元,净利润为3.1亿欧元。2013年12月31日,其总资产为73.6亿欧元,总负债为49.2亿欧元,资产负债率为67%。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风神股份如果通过定增方式装入整合后的资产包,总股本规模可能扩大3倍。风神股份本处于国内轮胎行业第一梯队,毛利率约20%,而主营成本中约3/4为原材料成本;倍耐力制造轮胎的成本基本与风神股份相当,但产品价格却可以达到风神的2倍。风神股份获取品牌提升价格,倍耐力获取低成本基地降低费用。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咨询)分析师王喆认为,此次收购协同效应明显,公司有望领跑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目前风神股份拥有 500万套乘用车轮胎产能,并已建成运营400多家“爱路驰”品牌快修店,5年内计划建成1000家,是中国目前拥有线下快修店资源最多的上市公司。

  倍耐力在全球拥有成熟的快修店管理模式,若此次收购能够顺利实现,风神股份有望实现吸纳倍耐力管理经验的快速嫁接,凭借线下资源和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后市场的领跑者。

  风神股份是中化橡胶总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但中化旗下存在多家轮胎生产企业,同业竞争一直是困扰中化的问题。

  河南省证监局2013年12月下发的《关于对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指出,“公司与控股股东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中国化工控制的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双喜轮胎有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存在同业竞争。不符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二十七条相关规定。”

  不过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目前已经有了方案和时间表。2014年6月风神股份发布了《关于公司控股股东进一步明确承诺事项的公告》。该份公告称,橡胶公司将以风神股份作为中国化工旗下轮胎资产整合平台,2017年12月31日之前向风神股份提出将中国化工旗下轮胎资产注入风神股份。在中国化工旗下的轮胎企业或资产具备进入上市公司条件时,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选择定向增发、吸收合并、现金购买等有效方式将轮胎资产注入风神股份。如不能注入,橡胶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委托风神股份管理相关轮胎业务或资产、向不关联的第三方出售轮胎业务或资产等适当方式来解决与风神股份的同业竞争。

  业界推测,中国化工将会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倍耐力也将于2017年12月31日前注入上市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