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骗循环出口退税案
背景
2021年初,我国检方在多地破获一批涉嫌农副产品骗循环出口退税的案件,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元。这些案件中,以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家食品公司为代表,通过虚构出口和假冒收据等手段,骗取循环出口退税金钱。这一系列案件引起了社会对于出口退税风险的关注,导致出口退税制度一度被质疑。
骗循环出口退税的手段
骗循环出口退税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虚构出口。企业将未出口的农副产品虚构为已出口,然后在海关备案,领取出口退税。而且,这些企业多采用代办公司开立差额发票、使用无效出口单证等手段,来支持虚构出口的行为,以此欺骗海关税务机构。
循环出口退税政策
循环出口退税政策,是指将企业出口过的商品,再次进口和生产加工,最终出口时,可以按一定比例申请退还出口商品增值税。其目的就在于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循环出口退税是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中的一种退税方式。
出口退税制度的现状
出口退税制度是我国政府提供的一项扶持措施,主要解决企业金钱流转难、金融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它对我国外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也由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虚构出口和骗循环出口退税等骗取退税金钱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层层递送虚构农副产品的手段,从而骗取退税金钱。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增强退税的审查力度,加强出口单证的审核,依法打击违法行为。
防范措施
要防范农副产品骗循环出口退税的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增加对出口退税业务的审查力度,加强出口单证的审核。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的监管体系,对出口企业和代理人员进行追责,尽可能地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此外,政府还可积极引导企业走合规化发展道路,加强内部管理,监测运营过程,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结论
农副产品骗循环出口退税的事件,暴露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监管不力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出口单证的审查,加强对于企业和代理人员的追责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的监管体系,确保出口退税政策能够得以有效实施,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