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股票,变身药神股价暴涨1480%,140岁柯达能否起死回生?多位专家说很难
文 | 《财经天下》周刊 王灿
编 | 鹿鸣
伊士曼柯达将成立制药公司,该消息让这家退出主流视线良久的胶卷巨头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迅速掀起了一场资本狂欢。
被“选中”的柯达
7月28日,柯达宣布已通过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的初步筛选,并同DFC签署融资意向书,后者将向柯达提供7.65亿美元的贷款,以协助柯达成立制药公司。柯达CEO吉姆·康坦扎表示,制药业务未来将占到公司整体业务的30%-40%。
柯达称,全面投入运营后,柯达制药将有能力生产多达25%的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简称API,即通常所说的原料药),并将提供360个直接工作岗位和1200个间接工作岗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分析称,从柯达建立制药公司到真正投产或需要数月左右。
根据DFC声明,柯达制药项目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一项的行政命令授权的首次使用。该命令使得DFC和美国国防部依据美国《国防生产法》进行相关合作,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如DFC的贷款到位,即相当于直接为柯达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和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现有工厂、设备的启动“输血”。
一石激起千层浪,股价原本疲软的柯达在27日、28日、29日连续“成妖”,股价在三日内累计上涨1480%,并在29日盘中20次触发向上熔断。截至29日收盘,柯达股价为33.20美元,总市值14.52亿美元,市值暴增13.6亿美元。
不过,撑起柯达股价上涨的并非公司基本面。柯达2019年财报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2亿美元,同比减少6.26%。
柯达要做什么药?
柯达“跨界”制药,做的究竟是什么药?
根据柯达官方声明,新的制药事业部将生产“必不可少的关键药物成分”,这其中包括API原料药。
不论在哪里销售、上市、使用,仿制药已然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竞康曾这样简述仿制药,“在它的专利到期后,合法把它制造出来,然后通过药品监管部门批准,把它推向市场、推向临床给病人使用,这样的药就是仿制药。”
前述行业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对比创新药来说,仿制药工艺比较简单,利润空间不大,市场、渠道比较固定。
由于柯达已经准备规模化生产原料药,不少市场声音猜测,柯达是否也会生产仿制药?
目前,柯达方面并未就是否生产仿制药披露更多细节。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柯达制药或将生产羟氯喹,羟氯喹就是一种仿制药。
羟氯喹被用于治疗包括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在内的多种疾病。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由于美国各界对羟氯喹能否用于治疗新冠患者的争议较多,这款仿制药成为大众焦点。
此前,特朗普曾称羟氯喹为“非常有力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法”,但这一说法遭到不少公共卫生专家的反对。
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撤销使用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紧急使用授权,并表示没有理由相信羟氯喹对病毒有效,且该药物增加了诸如心脏病等副作用的风险。英国方面也终止了对羟氯喹的研究,原因是没有证据表明该药物对新冠肺炎患者有益。
不过,羟氯喹已成为美国的战略储备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6月18日的报道中援引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言人卡罗尔•丹科的说法称,目前美国国家战略储备中有6300万剂羟氯喹。
如若继续生产羟氯喹,这是否是一种过度投资?舆论对柯达的质疑声颇多。有美国药物研发专家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解,“我们拥有六千万仍未使用的羟氯喹,而联邦政府征募柯达来生产更多的羟氯喹,意义何在?”
虽然在治疗新冠肺炎上的效用并不明朗,但从战略意义上,羟氯喹及其相关原料药是美国启动医药供应链回流的标志之一。
前述行业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分析称,美国政府想增加本土API产量,但制药业响应并不热烈,因为美药企多以研发创新药为主,仿制药API行业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原料药生产的市场利润不足于支持其在美国发展。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制药业外包服务逐渐向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低成本市场转移,多数美国药企均选择在中国寻找外包公司以降低成本。
根据FDA2019年10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8月,在供应美国市场的原料药制造工厂中,约有13%在中国,另有18%在印度。
近年来,美国政府已多次表达对于“过度依赖中国医药产业”的担忧。柯达CEO吉姆·康坦扎近日的声明再次强调了原料药在美国国内“短缺”的现状。
康坦扎表示,“柯达很荣幸成为美国加强生产自给自足产品的一部分,生产关键药品原料,以确保公民安全。”柯达为何接下制药这副担子,缘由可见一斑。
能否起死回生?很难
昔日制造业巨头如今迈向制药,响应政府号召的意义暂且不表,但制药业务究竟能不能帮业绩疲软的柯达起死回生?不少市场观点均表示不看好。
原料药乃至整个仿制药均属于低利润产品,降价是长期趋势。彭博专栏作家Max Nisen指出,“柯达进入低利润商品市场,但除了当前政府的产业政策之外没有任何优势。除非政府下拨的金钱流不断,否则很难想象柯达能够实现目前如此高的估值。”
不过,柯达依旧对制药市场持乐观态度。吉姆·康坦扎表示,“运用柯达庞大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化学制造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和质量上的传统,我们将在美国药品供应链回归中发挥关键作用。”
若从乐观角度看,制药对于柯达来说并非第一次吃螃蟹。20世纪90年代,柯达曾参与阿司匹林等非处方药的生产。此外,柯达在有机化学制造方面拥有不少经验。
开拓制药市场结果几何仍需时间考量,但可以确定的是,百年柯达亟需变革以找回活力。
柯达的落寞是胶卷时代结束的注脚。成本更低、环境友好度更高的数码产品重塑了影像产业,也迫使柯达在数字化进程中寻找新位置。
巨人并非没有尝试转型。千禧年伊始,柯达任命了新总裁兼CEO邓凯达。这位总裁曾直言,“数码成像从根本上改变了拍摄方式”,并表示把三分之二的研发预算投入到数码科技相关开发中。
雄心虽在,但时运未能带给柯达好运,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也让柯达走向没落。
2001年,“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导致柯达净利润下降95%至7600万美元,并宣布大规模裁员。此后,传统胶片业务急速萎缩,柯达在2003年又宣布裁员6000人,为重组业务部门做准备。
重组的目的本是削减成本,但随重组而来的高额支出让柯达的财务数据并不好看。根据柯达“2004年-2007年重组计划”,公司在三年内花了不少于13亿美元,用于遣散员工、处置工厂和设备等。但柯达的造血能力却没能回升,新数码业务部门的利润率始终不佳。
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柯达当年录得经营性亏损8.2亿美元,这一数字是上一年的3.6倍。经济危机后,柯达一再缩减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曾被寄予厚望的数码业务也被新核心业务喷墨打印替代。
但这次战略转型暴露了柯达管理团队能力不足。市场观点认为,虽然有更高的利润率,但打印业务的增长空间有限。此后,随着原料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柯达的亏损数额逐年扩大。
2011年,柯达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7.64亿美元,公司股价也一跌再跌。2012年,这家百年企业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幸运的是,柯达与债权人成功签订相关融资协议,又通过出售价值超过5亿元的数字成像技术专利,成功避免破产。
虽然保住了公司,但柯达近年来在战略布局上颇为混乱,公司价值并不被资本市场认可。福克斯撰稿人Peter Cohan评价称,“从过往来看,柯达长期以来管理不善。”
从智能手机、快时尚,再到加密货币,柯达仿佛追逐了一个又一个风口。
2015年,柯达重回数码相机领域,但产品难以和其他品牌抗衡。柯达在2016年推出的360全景VR运动相机也并未掀起大的水花。
此后,柯达还尝试推出智能手机、出版艺术杂志、和快时尚品牌做联名,甚至在2018年加密货币大热时“跟风”推出柯达币,炒作了一波股价。
如今,柯达将自己定义为高科技公司。值得警惕的是,虽然品牌价值仍在,但柯达在产品创新上趋于平庸。
踏上医药“风口”后,7.65亿美元将开启柯达的一场自救,还是一场豪赌?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