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成长股有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风险
选择成长股有什么样的问题?关注小编的伙伴们都知道成长股指一些具备持续竞争能力,成长潜力巨大的公司股票,持有这类股票便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那么先不说是否可以挑选得到成长股,即使挑选出来了就能坐收利息了吗?
选择成长股有什么样的问题?
1、最开始的时候市值低,承纳不了多少金钱
往往一些大牛股最开始的时候市值都很低,苹果最低的市值只有48亿美金,能容纳多少的金钱呢?管理规模一旦起来,这样的公司能对净值起到的作用也许并不会那么的高。苹果公司2003年只有40亿美金市值,即使涨了5倍200亿美金市值,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对冲基金,买入足够仓位也是存在一定困难。
2、确定性不足、有确定性已经完成了较大的涨幅
初期阶段往往确定性不足,能买入重仓需要足够大的赌性,一旦有足够大的赌性,那么也有可能在其他的相应的成长股上陷入误区;当基本面确定性很足之后,股票价格已经涨起来很多,这个时候怎么下手,下多少的仓位?这个时候要克服的是“追高”的心魔,持有的过程还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魔:在调整的时候不会因为恐慌而选择卖出,或者因为其他的诱惑提前下车,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以合理价格买入好的公司长期持有”这个话说的这么容易,但是如何保证自己持有的标的就是好的公司,买入的价格就是合理价格,是否能长期持有。这三个定语往往会让很多投资者思考很多年。
3、给与成长过高的预期
市场往往给与所谓的成长过高的估值,还美其名曰:“这些公司代表未来,通过未来的业绩增长会拉低估值”。这个说法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然后给与所谓的成长过高的估值,甚至用了一个名词“PEG”指标来表示应该给与什么样的估值,本身“PEG”这个指标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为了解释泡沫合理性编造的一个指标,市场从来没有按照这个给过公司估值。它是为了解释不合理的泡沫而出现的指标,然后再拿这个解释不合理的指标当做估值参考的重要依据,这个是不是有些“博傻”的意味呢?“博傻”的定义:“把别人当傻子,别人不当傻子,那么我就是那个傻子”。任何的成长都有一个估值的极限,这个极限不是来自市场的走势,而是来自资本面的变化,超过某一定估值极限之后基本上可以列为泡沫的范畴,就是泡沫化,虽然泡沫化时候涨势是快速凌厉,但是至少目前任何一个市场上能知道的大师都不是依靠赚取泡沫化那段成为投资的大师,因为这一段是可靠性最低,这一段在我们的股票市场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市场情绪”,一个以股价涨跌来判断的跟随性指标,可靠程度甚至还不及“市场预期”。给与成长过高的估值,未来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至少从历史的统计数据,高估值的股票收益率长期下来并不会获得超于市场的盈利。
4、基本面的恶化
做成长型股票,要随时担心是否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这个也就给与很多投资者一个新的方式,叫“跟踪紧密”,甚至恨不得公司和行业的一点风吹草都想提前知道,进一步深化下去就有些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绝大多数成长型股票的最担心的就是基本面的恶化(国内绝大多数所谓的成长型股票还是没有脱离单产品和单行业的机遇型公司),大部分公司的盈利基础很脆弱,基本面一旦恶化,那么“戴维斯”双杀的可怕性就会显现。股票市场聪明的地方在股票价格很多时候是领先基本面,不会等基本面出现恶化才产生下跌,而是股价跌着、跌着各种利空就都出现了,成长股的一个终极死结。而我们看到过去的腾讯、阿里巴巴、苹果公司、亚马逊等公司是有必然性也是有其偶然性,我们在后面章节中会讲到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全世界只有一个腾讯、一个苹果公司,一般开始讲第二个某某公司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和板块要到头的时候。成长股的路径能从机遇型上升到平台型,再上升到组织型的公司真是少之又少。
5、是因为我们自以为是的成长逻辑上涨,还是因为市场整体的上涨?
要清晰的认识到“赚的是什么样的钱”,能分清楚到底是因为我们自认为的那些逻辑上涨,还是因为股票市场整体水涨船高导致的上涨。在前两年我曾经收到过以推荐卫宁健康、乐视网为自我阐述的简历,我倾向于会把这种简历放在一边,因为这种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赚的是什么样的钱,在下跌的过程没有办法掌控下行风险。我们记得在2013年、2014年参与定性增发的很多人赚得比较多,这些参与定向增发的金钱很多是配置了杠杆。这两年能赚钱不是因为他们选择的股票多好,而是时间点好,在一个牛市启动初期,那个时候重要的仓位,而不是股票。随后这部分人在后续的熊市中都亏掉了盈利,甚至还倒亏钱。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说的就是这个逻辑。
上文就是关于选择成长股有什么样的问题的相关内容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投资股票的相应资讯可以继续关注我的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