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股资金冻结时间,节后冻结资金或超2万亿 新股发行一月两批成常态
在大盘指数不断创新高的同时,新股发行节奏也在提速。
4月23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这是本月以来的第二批新股,两轮合计发行55只新股。
新股冻结金钱或超2万亿
根据安排,这批25只新股将在“五一”小长假后就开始申买,其中包括上交所10家,深交所中小板3家,创业板12家。
民生证券则预计略低于2万亿元。该券商称,此轮打新将冻结金钱1.7万亿元。尽管远低于第一轮IPO冻结的3.3万亿,但由于是月内第2次IPO,增加了流动性管理难度,对金钱面的冲击更大。
根据民生证券统计, 4月第一轮IPO中30只新股网上网下申购占比分别为90%和10%,网上中签率为0.54%、网下获配比例为0.21%。他们假定本轮IPO网上、网下最终申购占比及中签率与第一轮IPO一致,则冻结金钱总规模为1.7万亿元。两轮IPO预计冻结金钱5 万亿元,远超IPO重启后其他月份冻结金额。
“5月5日单日冻结金钱最多,5月7日金钱面压力最大,随后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开始缓解。”民生证券称。
关于此轮新股对市场的影响,受访人士称,此前IPO新股发行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但目前场外金钱不断涌入下,此轮新股发行对市场影响不及此前,但A股市场近期上涨过快,市场的回调压力在加大。
对于新一轮IPO发行,财富证券有分析师则称,如果没有了央行的积极预期管理,一旦市场波动性加大,新一轮新股发行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下行压力。由于货币宽松政策的预期在大幅降准后将明显削弱,新股供给的持续扩容或促使行情随时迎来中期调整。
不过,在多数受访机构人士看来,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好的上涨,本次调整将不改变整体上行趋势。
新股发行一月两批成常态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在继续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发企业的基础上,适度加大新股供给,由每月核发一批次增加到核发两批次。
在受访机构人士看来,监管层此举旨在给市场降温,预计今后新股发行一月两批将成为常态。
有券商分析师也持类似看法,这是监管层在增加市场供给。此举除了要解决居高不下的新股“堰塞湖”,主要还是为火热的股市降温。在他们看来,监管层更希望看到“慢牛”而非“疯牛”,如果市场短期内继续暴涨,或许将迎来监管层更多的干预。
由于今年以来,股市呈现迅猛上涨之势。就一季度而言,A股主要指数表现都不错。有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沪指上涨15.87%,创出七年新高;深成指上涨19.48%,中小板上涨46.6%,创业板更是大涨58.67%,表现最抢眼。
“我们认为目前创业板与中小板股票仍较少、市值也小,但追逐金钱也较多,因此建议重点加大对创业板与中小板的股票发行。”唐永刚建议。
在业界看来,按照目前“一月两发”的节奏,排队企业消化速度会加快,此前市场高度担忧的堰塞湖压力有望排除。与此同时,此举也可为注册制改革铺路。
中金公司认为,未来新股发行节奏将进一步加速,一方面由于二级市场做多气氛正浓,对于新股发行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如能在注册制改革之前解决排队公司,有利于改革轻装前进。
“2015年全年新股发行将达到300~400家,预计全年发行规模也维持在2500亿元左右,打新市场金钱规模将达到3.5万亿~4万亿元左右。”中金公司称。
对于全年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影响,唐永刚认为,在增量金钱持续进场的流动性比较宽松的市场中,增加新股发行不会对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除非每月增加到100家左右,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有券商人士也乐观认为,虽然新股发行节奏提速,但从排队企业的情况来看,与2007年上一轮牛市的情况相比总体融资规模普遍较小,预计年内新股发行对A股市场的冲击力度或将有限。(中国经营报)
证监会:稳定市场预期增加新股供给(附解读)
新股发行对市场影响几何?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在市场火爆的背景下,与汹涌入市的金钱相比,当前的新股发行量对股市远够不上冲击。
证监会:深港通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公布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0日表示,沪港通去年启动以来平稳有序,达到预期目标,正在完善相关规则,启动深港通是今年的重要工作,相关程序也在准备过程中,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向市场公布。
证监会:还将调整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0日表示,按照国务院安排,涉及证监会三项由前置审批调整为后置审批,证监会正与工商总局进行沟通,待其出台后续衔接政策后再推出,期货公司设立审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证券期货公司设立审批。
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在大幅清理审批事项的同时,也对后续监管做出部署,做出了后续的管理方式和衔接安排,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大稽查执法力度措施来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证监会今年还将调整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待完成相关报批后向社会公布。
证监会:证券、期货交易所设立等仍需审批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0日表示:保留四项工商登记审批事项,一是证券交易所设立审批,二是期货交易所设立,三是期货机构设立审批,四是外国证券机构类驻华代表机构核准。
证监会取消八项行政审批期货董监高不需再核准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0日表示,证监会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事项,其中,取消八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取消一项职业资格核准。上述八项行政审批为证券交易所上市新的交易审批、交易所登记结算审批、全国中小企业新增股东或原股东转让股东的审批、上市新的交易品种审批、期货交易场所合并分立审批、期货交易场所变更住所的审批,期货交易场所上市修改合约的审批等八项,一项职业资格核准为期货董监高任职资格核准。
【点评】证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放管结合的监管思路值得称赞。(证券时报网)
下周24新股齐发 基金抢食“打新”
A股4500点关口乍现“高处不胜寒”之色。
“中石油涨停预示可能调整”、“新股大批量发行令金钱面承压”、“两融标准收紧”、“监管层警示风险”、“某些券商质押业务金钱告急”……诸多负面因素交织,市场迎来调整。对于“五一”前后的行情,市场人士的观点在此前的“一团和气”中多了一丝谨慎。
下周24只新股迎来网上申购,一位经历多轮牛熊切换的资深股民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新股密发带来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若恰逢大盘调整,投资者参与打新所配售的市值部分亦将面临调整,即便中了新股,一亏一赚之间,盈亏仍是未知数。
大金钱捧场打新
上周四,证监会下发了25只新股IPO批文,其中上证所10只;深交所中小板3只、创业板12只。这是今年第五批新股,也是4月以来的第二批次。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5家企业共筹集金钱110.44亿元,而有机构预计冻结金钱将超过2.5万亿元,金钱面再临考验。
新股发行冻结如此巨量金钱,源于上市后的“挣钱效应”。2014年6月新股重启之前,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改革。据华泰证券统计,当年6月重启后新股上市表现突出,上市首日、上市5日、上市10日平均累计涨幅分别为43.92%、103.11%和138.73%,均好于年初42.75%、69.93%和100.01%的涨幅。
华泰证券研究员郝晓琳认为,打新收益可观且确定,同时近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令银行、保险等稳健型金钱将更多注意力转向新股申购。而赚钱效应也引发了中签率的大幅下降,2014年6月新规正式实施至今发行的147只新股的平均网下中签率从年初的15.77%骤降至0.31%左右,甚至低于网上(0.68%).
尽管如此,网下配售公募基金明显占优。从网下投资者入围后最终获配量占网下发行量的比例看,公募、社保A类投资者平均占比最高,超过50%。郝晓琳称,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新发行制度下,政策优势赋予公募、社保优先获配40%的权利,公募基金平均中签率远高于其他产品类型。
打新基金哪家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批量发行以打新为主要策略的新型混合基金,与传统混合基金主投股票资产不同的是,这类基金契约规定股票资产的仓位是0%~95%,债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5%。但在实际运作时,基金经理将资产主要配置在短久期的债券,并可通过质押融资的方式放大杠杆参与新股申购。
对此,有专业人士对打新基金提出了质疑。“打新基金这个概念太朦胧。”济安金信副总经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对《第一财经日报》称,这些基金这段时间打新,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不参与打新股了。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58家基金公司累计获配了2232次新股机会,其中国泰基金、国联安基金、工银瑞信基金、鹏华基金、东方基金成为排名前五,获配次数分别为141次、128次、124次、124次和104次。
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后证监会适度加大新股供给,由本月核发一次增加到核发两批次,IPO大幅提速。郝晓琳认为,打新风险收益比可观,未来打新基金预计费后年化收益在8%~10%左右,远高于同期市场上一些低风险收益率品种。
从今年的行情来看,打新基金多数收益超过了10%。“打新基金是把双刃剑,风险低的同时也意味着无法取得较高收益。”一位参与申购打新基金的人士对本报称,“买打新基金主要考虑到风险因素。大盘三四千点的时候,我会选择激进操作策略,但现在4500点、新股加速发行,打新基金的优越性其实是很明显的。”(第一财经日报)
蒋光祥:打新异象折射新股发行制度变革任重道远
在证监会本月第二次核发IPO批文之后,上周四又有25家企业通过首发申请。至此,今年以来,证监会已为123家企业发放了新股发行批文,也促成了当前的打新潮与本轮牛市几乎同样火热。
因为稳赚不赔,更因为新股上市后涨停次数惊人,无论机构或是个人,都乐于通过各自适配的渠道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但是目前新股发售完全变异成了金钱量的角逐,成为首发新股数涨停板而市场干瞪眼的游戏,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新股发行改革以来,各方力量博弈不断,舆论褒贬不一,制度也历经数次调整。当前监管机构对于新股发行的要求是发行市盈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同行业市盈率,同时实际募集金钱不得超过预计募集金钱。
自“吃相难看”的奥赛康事件后,监管层又对原来的老股转让条款进行了窗口指导,此后新股上市时已基本回避老股转让。新股发行市盈率下降,低价发行成为常态。市盈率是低了,但这种下降并非市场自发形成,而有人为压低之嫌。也正因为此,新股上市后会以多个涨停进行疯狂反扑。
当前市场上,新股上市首日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秒停”,成交清淡,全天换手率低到忽略不计。部分新股对人性的全面考量作出贡献:开盘零成交,未产生开盘价。因而随后的IPO项目中出现让人哭笑不得也无可奈何的潜规则:承销商会在配售阶段与投资者商定预留100股,专门在新股上市首日开盘时卖出,以便形成开盘价。更严重的是,现有规则下,询价、路演等新股发行程序形式大于实质,主承销商无需路演,投资者无需估值,就基本可以算出发行价。
市场反应总是逐利到极致,各路打新金钱通过网上、网下等路径蜂拥而至。占据规则便利的灵活配置型公募基金等渠道,一上市便被“围猎”,大金钱则需提前预约。更有金钱以结构化设计,借助专户、资管计划等通道,来放大杠杆谋取打新收益。
新股买卖双方心态严重失衡,卖方严重惜售,买方全力抢筹。兰石重装创下的24个连续涨停纪录已在最近被暴风科技刷新,且有持续之势,令人错愕,几成笑话。市场上如此体量的打新金钱集聚,动辄超过新股总发行量,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一些专业机构投资者所宣称的投研至上、价值投资的一种嘲讽。
客观分析,对于A股历来就有的炒新之风,如果只归因于人为压低新股价格而导致新股恶炒,有失公允,也是对监管初衷的一种歪曲。
但如果重归高价发行让利益留在上市公司,将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相比之前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承受巨大风险的“三高”发行,规定新股上市不超同行业市盈率自然有着明显的进步。
由此可见,市场当前弊端并不是出在低市盈率,或是出在发行价的高低,而是出在对于操纵和恶炒新股之举的防范不到位。对于一些蓄意恶炒的大金钱,靠降低发行价来抑制炒新可谓与虎谋皮。发行价再低,十几、二十几个涨停板打开后,二级市场投资者仍然面对的是一个“三高”怪物。
A股新股发行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博弈,但无论如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将是市场基石。当前规则下的新股发行,并未带给二级市场一个市盈率公允的上市公司,对新股股价的恶意操纵与炒作,还有不少漏洞要修补。(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