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股市为何大跌,重磅政策利好频出,市场为何反而大跌?

  “黑周一”魔咒今日又来了,过去四周,有三次周一市场都是满目绿油油。

  

  

  

  有投资者直接就给挖掘基小窗了:周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积极信号,都是利好解读,今日市场为何不涨反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周四、周五在北京举行,作为每年末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也是判断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最权威风向标。

  

  那么会议中有哪些重要表态和核心亮点呢?明明提振了信心,A股今日为何盘面尽墨,再次跌麻?接着看,挖掘基带你好好捋一捋~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了什么?

  

  回溯过去十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政策取向都会根据经济形势有新的调整。

  

  有些年份,政策重心更向调结构倾斜,例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词是“房住不炒”及“三去一降一补”;2017年主题词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和” 破、立、降”;2020年主题词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和“强化反垄断”。

  

  有些年份,政策重心更向稳增长倾斜,例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词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及“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上。

  

  机构认为,要提振市场信心,“稳增长”是基础,预计2023年政策将围绕这一主线密集推出,这是典型的稳增长取向。

  

  那么如何实现“稳增长”?如何全力搞经济?会议给出四大政策选择。

  

  1)放在第一位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2023 年消费改善可以期待三块领域发力——地产(住房改善)、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服务消费(养老服务)。

  

  

  3)国家安全自主可控领域,预计 2023 年政策将对此有倾斜。具体领域有四块,重点产业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科技领域、粮食安全。

  

  

  对往年发展相对受抑部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积极明确信号。

  

  对于平台经济:“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对于房地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买,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2►

  当前市场还在担心什么?

  

  明明会议提振了信心,明确了方向,那么市场今日为何“无情”地砸来一碗大面?

  

  过去一个多月,随着政策预期的不断兑现,指数自低点持续反弹至3200点重要心理关口,市场也再次到了博弈的均衡点。股指短期修复充分后,不得不面对“预期到位、现实缺位”的困境,情绪层面回归平静,市场在今日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市场究竟具体在担心什么呢?

  

  第一,偏弱的经济基本面是现实,市场需要时间震荡消化基本面“弱现实”的问题。

  

  近期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尽管市场对此已有较为充分的预期,但再次揭示了偏弱的基本面现实。此外,海外衰退风险加剧,外需持续回落,出口持续负增长,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的压力。

  

  尽管目前经济复苏进程存在波折,但是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扩大内需政策加码概率进一步加大,在支持消费,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新产业趋势方面将会有更多明确的措施,对于明年的经济增长和股市表现都将起到一定的提振,反而是个值得把握的机会。

  

  以史为鉴,过去国内共实施过四轮扩内需战略,都出现在经济下行和外需低迷的背景下。这种典型的“出口转负、内需发力”宏观组合下,A股的行情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受益于政策的全面发力以及流动性宽松,A股各宽基指数整体涨幅明显;

  2)市场风格整体偏向大盘蓝筹,以金融周期、消费为代表的内需依赖型行业普遍获得超额收益。

  

  第二,疫情防控举措完成主要优化调整,参考借鉴海外各国市场疫后表现,疫情形势对基本面冲击的预期和情绪面的冲击会体现在市场的交易定价中。

  疫情防控放松之后,消费复苏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短期复苏——疫情人数上升影响消费意愿——再到大家克服对疾病的恐惧转入常态化生活,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地的疫情防控放开之后,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3►

  如何看待A股后市?

  

  11月以来,随着政策预期不断兑现, A股出现了三条清晰的演进路线:房企纾困——房企信用债以及地产建材保险等股票的上涨;疫情优化——出行链、线下消费上涨;来年增长预期改善——利率债下跌、消费核心资产接力。

  

  股票市场前期的走强,更多是在反应对未来基本面改善的预期,当积极因素在反弹中逐渐被消化后,市场情绪有所降温,特别是重要会议落地后,“强预期”与“弱现实”的矛盾更加凸显,指数波动加大,等待基本面利多信号的进一步确认,基本面趋势是未来市场交易的核心逻辑。

  

  以中期角度来看,特别是2023年,在盈利修复、剩余流动性稳定的情况下,A股大势的胜率较高。

  从政策层面来看,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大局已定,经济社会生活将逐步恢复常态,下一步更加聚焦经济复苏动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政策的定调更为积极,明确加大2023年稳增长力度,在消费复苏和投资发力的支撑下,明年经济形势有望向好,相对利多权益资产。

  

  从流动性方面来看,最近央行全面降准,流动性改善,明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在稳增长诉求急迫、海外加息外溢效应减弱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仍然存在,进一步加力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见到扩大内需、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企信心和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等方面的较大政策力度,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更全面的投资机会。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市场有望在反复中走强。

  

  

  最后再来返个场,帮助很多迷茫中的投资者坚定信心,苟住。

  

  从过往A股的牛熊周期来看,可以明显地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

  

  ①如果把牛市和熊市时间加起来,大约是三到四年一个周期。过去五轮的牛熊交替都符合这个规律。

  ②如果我们在熊市的尾声进入市场,即使不是最低点,未来长期取得良好回报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相反,如果我们在牛市的尾声进入市场,想取得良好回报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回过头来看当下的市场,前一轮牛市的周期开启的时间是2019年1月,到现在快要四年了,当前这轮回调还需要多长时间结束,我们无法精确的预判,但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当前已经接近这轮下跌周期的尾声了。

  

  这样的尾声往往意味着新一轮牛市就在不远处,可能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在当前这样的估值位置进入市场,历史数据测算显示,持有权益型基金超过一年,取得正收益的可能性就超过90%,是值得珍惜的机会。

  

  

  风险提醒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