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第五次熔断,美股都熔断4次了,这一波究竟是不是金融危机or经济危机?
前几天一早,我就被各种震惊体刷屏了,原来美股又熔断了。
美股10天4次熔断,巴菲特一次又一次见证历史——
估计今天巴菲特想说的是
美股一次又一次熔断,美联储不断降息已经到零利率,恐慌情绪传播起来,比病毒传染快得多。
除了美股,各国股市毫不示弱,纷纷上演花式跳水;国际原油市场也上演史诗级大崩盘,本周国内油价重回“5元区间”。要知道上一次油价位于5元区间,还是在2016年11月。
投资市场的恐慌反射到我们的生活中,我发现,最近许多财经文章都在渲染危机时代来临,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渲染焦虑的言论。
——有说,金融危机即将来临,预测银行会因挤兑而破产,金融机构会频繁倒闭,鼓动大家赶快把资产移出金融系统。
——另外一种观点是说,这次全球股市崩盘不仅仅金融危机这么简单,而是整体经济结构性衰退,未来经济会不断下探,投资就是深套,让大家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而且是相当长时间的苦日子。
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我们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应该怎么应对。
1
先来分析一下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
说这是一场金融危机的人,一般比照对象是2008年时的次贷危机,稍远一点就是1997-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
2008年次贷危机历历在目。当时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引起连锁反应,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最后引起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当时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纷纷破产,导致整个投资心理出现恐慌,酿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1997-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我这个年纪的人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大多数是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这场风暴从亚洲个别国家外汇市场开始,波及亚洲股市,导致大量银行、证券公司破产,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体系扛不住压力而崩塌了。
回过头来看看近况,我们周围发生挤兑了吗?有银行遭遇信任危机了吗?
显然并没有,现在连去银行办理普通业务都要受限制,更别说排队挤提了。
再看,各种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出现破产潮了吗?从各种信息汇总来看,也比较少。
的确有一些对冲基金由于做反了方向(最近很多新闻都在讨论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是否爆仓),在股票大幅波动中可能导致破产。对冲基金本来过的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活,就算股票一直涨,如果方向判断错,也是会破产的,这不足以证明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了。
金融危机一说,我认为证据不足。
2
现在这一系列市场反应是因为有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原因吗?
什么是经济结构性衰退?
意味着社会各行业全面停滞,没有增长点自然导致股市没有上涨动力,股票狂跌引发市场极度恐慌。
上一次爆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还是在1929年。
著名的大萧条时期,就是以全球股市的崩盘为标志开始的。各国经济紧缩大幅减少了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全球通货紧缩推高了实际利率,随后就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违约潮。那场经济衰退是导致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德国日本等轴心国要通过战争来释放经济压力,寻找国家生存空间。
我们是不是面临着同样的实体经济衰退现实呢?
不可否认,最近两年我国实体经济的确遭遇到一些困难,有一些结构性因素,但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挽回就此一蹶不振的地步了呢?显然不是。
表面上看,这两年实体经济的需求持续萎靡,不过经过这次疫情,我反而看到了一些希望。
远的不说,大的也不说,就看最近的奶茶消费:
前几天一则消息说,包邮区最近流行喝5升装奶茶,各大茶饮品牌趁势纷纷推出饮水机桶装奶茶。
实体经济并不是没有需求,起码近期的低迷是因为需求被疫情硬生生掐断了。
现在疫情还没过去,报复性奶茶消费已经涌来,可以预测,消费市场在疫情之后,会迎来一些新的机会。
从这一点看,至少我国目前的社会氛围,完全不同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的消费不振、需求锐减的环境。
有观点说,这次全球股市暴跌潮,透露出世界经济结构性衰退问题,我也不太认同。
3
中国人相信以史为鉴,要想认清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我还是想从历史长卷中找相似场景。
比对了半天,我觉得可能这次疫情下的全球形势,跟一战后1918-1920年全球爆发西班牙流感期间的状态比较相似。
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指于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的全球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
那时候的数据统计因为技术原因,没有那么精确,而且又有战争因素,只能粗略估计造成了全世界5亿人感染(也有说法是10亿,当时世界人口大概17亿),死亡人数的估计在5000万-1亿之间。(《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一书认为,死亡人数为1亿左右)
在那次流感大爆发中,西方世界陷入集体性恐慌,甚至因为这场流感,改变了一战进程,流感死亡的人数,比一战中战死的人数都多。
当时的世界简直就要到了崩盘的边缘了。
可是当流感疫情结束后,世界经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世界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其中美国发展尤为迅速:
1921年,美国工业指数为67,而1929年该指数已经达到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
当时还没有标普,不过已经有了道琼斯指数,这个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到1929年顶峰时的381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
从1920年开始,美国工人工资增长持续到1929年,工业品比如汽车、飞机价格年年下降,大众消费品疯狂暴涨,全美城镇化率都在急速升高。
在1910年,大多数美国家庭都只能拥有收音机,但是到20年代中期,大多数美国家庭能够买一辆汽车。
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传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清教伦理观念,转变成“努力奋斗,享受当下”的现代观念。
1920年美国人口为1亿人,人均GDP约$800,相当于一个当时的高水平发展中国家。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就摆脱了西班牙流感的影响,经济水平重新高速发展,还促成了不少制度创新。到1929年,美国经济已逐步超越欧洲列强。
当然,我以1918年西班牙流感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作为参照对象,并不表示我对后市盲目乐观,不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不会发生什么危机(如果疫情再扩大100倍,我当然保证不了;但我情愿相信现在的医疗水平)。
就个人感情来说,我也不希望发生什么经济危机。不过在判断趋势上,感情因素没什么用,就算理性分析客观因素,也架不住上帝他老人家奇诡的操作。
比如在2019年12月时,我们谁都不会预料到2020年会上演这样一场场波诡云谲的熔断。
4
回到开头的问题:
现在到底有没有危机?到底是经济危机还是金融危机?
现在我们面临的这场危机,显然不是因为经济内部发生了结构性的问题,也不是金融体系出现了问题,而是由公共卫生事件引起,政府强势介入,导致的短期巨幅的经济波动,暂时还看不出发展为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争论这些问题,不如回到最本质的问题——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归根结底,我们担心的是未来生活没有保障,在不可预见的危机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个层次的忧虑,不是把存银行的钱拿回家放到保险柜里就能解决的。
我们面对的是整个人类与病毒的对抗,这场战争只能赢,不能输,因为一旦输了,不是金融系统会不会崩盘、经济结构会不会崩溃的问题,而是世界整个政治经济生活格局还能不能存在、人类还能不能作为一个物种继续存在的生死攸关问题。
所以与其被各种危机论扰乱心神,不如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打好抗疫保卫战,坚信人类能够战胜病毒。当疫情过去,我们自然会有机会修复经济。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越是这种时候,越是布局未来的好时机。
巴菲特的股市操作策略就是这样,越是跌的时候越是要进场买入。
我们的投资理念跟巴菲特相同,但投资标的的风险却小得多,我们是通过资产配置来降低整体风险,现在正是我们低位吸引配置筹码的时候。
既然其他的那些可能性怎么选都是错,钱存银行也是错,取出来也是错,那我们不如对未来保持谨慎的乐观,一起把握时机,以长期科学理财的信心,来对抗一切的不确定性。
总结:不用太担心,现在的经济波动不会影响长期的理财目标。不要被危言耸听的标题党吓坏,保持思考的理性,也别被迷恋短炒的人带了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