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股价,前“一哥”民生银行市净率创新低 银行股“春天”仍需等待
近期民生银行股价节节回落,上周四一度刷新20个月新低,市盈率也以0.83倍刷新历史新低,至上周五收盘总市值“蒸发”441.48亿元。同时, 民生银行 的“地位”也明显下降,当年 沪深300 指数权重和融资余额的“双料一哥”的辉煌形象不再,市场人士对于当前风波缠身的民生 银行 后市并不看好。监管加强连环拳后金钱对银行股的业绩心存忧虑,市场人士也认为仍需等待。
阴跌不仅仅市净率仅0.87倍
上周五金融股的强势护盘将淡出广大投资者视线已久的银行股再度拉入视野, 中信银行 指数大涨1.12%,成为当日唯一一个涨幅超过1%的板块。事实上,虽然 中信银行 指数今年以来表现平平,但成分股内部以“次新银行股”和“老银行股”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方面是 张家港行 、 江阴银行 、 无锡银行 和 常熟银行 为代表的次新银行股大幅上涨,另一方面“老银行股”则涨跌十分有限。
不过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近期风波不断的 民生银行,今年以来的累积跌幅达到了13.00%,在广大“老银行”股中处于“鹤立鸡群”的地位。如果从日K线图上看,自2106年12月14日创下9.99元(不复权,下同)的17个月新高之后, 民生银行股价就步入了漫漫跌途,至上周四一度以7.81元创下了2015年8月27日以来的新低。周五银行股强势护盘的同时,民生银行也仅仅上涨0.77%。
“双料一哥”辉煌难续
至上周五收盘,民生银行的总市值仅2882.34亿元,较年初“蒸发”了441.48亿元。鉴于民生银行的自由流通股本和总股本自2015年6月24日便分别保持295.52亿股和364.85亿股,跌跌不休的股价也就成为了民生银行市值“缩水”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过程中,民生银行的“地位”也在下降。据数据,上周五民生银行在 沪深300 指数中的权重仅2.06%,而“缩水”后的总市值在沪深300成分股中也仅仅排在了第19位。
“前一哥”落到当前跌跌不休的地步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申万宏源 分析师薛慧如在日前发布的有关民生银行港股的减持报告中指出,民生银行一直以来都以积极进取的经营风格著称,以中小企业贷款和非标投资闻名,这使得其在经济上行周期脱颖而出但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大。其次,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民生的股权结构一直比较分散,但是2014年之前由于管理层较为强势,股东并未过多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在2014-2015年公司高管层剧烈变动之后,分散的股权结构引发了激烈的股权争夺。而且民生在2014年宣布推进员工持股计划,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股权争夺的加剧将进一步扩大员工持股加护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资本持续承压。最后,自2016年12月以来,监管层逐步加强了对 保险 公司激进投资权益类资产的监管,目前民生、招行和 哈尔滨银行 等十大股东中保险公司持股比例占比超过10%,且这些保险公司大多为激进的新兴保险公司。在股权投资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些保险公司或将减少其股权投资占比,而相关的银行也会面临减持压力。
近半破净银行股“春天”在哪里
就在民生银行市净率刷新历史新低的同时,包括 交通银行 、 中国银行 、 光大银行 、 平安银行 、 农业银行 等在内的12只股票已经破净,在全部中信银行指数成分股中占比高达48%。在银行股再现“白菜价”的同时,市场对于监管加强连环拳后银行股的业绩心存忧虑,这也是存量金钱“避让”银行股的核心矛盾。
近期银监会接连出台了7个监管文件,包括《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4号文)、《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6号文)、《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7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5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53号文)。监管及去杠杆化力度远超市场此前预料。
中信建投表示,银监会密集出台多项监管政策,整体将提高大中型银行的监管成本,中长期降低业务风险,减少系统性风险的敞口和发生概率。但银行当期净利润将受到较大冲击。原本市场预期2017年行业净利润达到5%左右,环比2016年3%的增长微幅回升。但由于之前只有金融去杠杆的预期,对政策力度预期不足,因此预计银行业净利润将下降2%左右。市场对“银行业绩拐点本年出现”的预期需做出调整,短期银行股股价面临下行压力。考虑到央行主导的资产管理产品统一监管标准尚未出台,需等待后续金融去杠杆、严监管政策出台完毕后,银行股价才会略有起色。
不过内部机构新机会犹存。申万宏源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指出,从基本面和监管环境来看,当前银行荐股逻辑更看好大行。首先,监管趋严环境下,对于MPA考核、去杠杆、同业融资规范等监管调整压力,大行应对更为从容,相对优势更显著。其次,息差和不良企稳的行业基本面向好核心逻辑,在大行的体现将更为明显。最后,股份行资产质量压力依然需要消化(和股份行相比,优质城商行在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表现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