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概念股,英伟达、AMD高阶GPU被禁售 国产GPU将迎融资利好

  就在前一天,美国政府向英伟达(NVIDIA)和AMD两家芯片厂商提出“停止向中国销售部分高性能GPU产品”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中指向的“部分产品”是包括英伟达的A100和H100,AMD的MI250系列在内的四款,应用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高阶GPU计算芯片。

  9月1日午间,英伟达CEO黄仁勋通过其个人社交媒体证实了上述美国新令,他表示,将以替代品满足中国客户需求,或以申请许可证方式解决问题。

  贵价又高阶的芯片在华限售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简称,为图像处理器),是由数以千计更小、更高效的核心组成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架构芯片。在AspenCore资深产业分析师顾正书看来,GPU比CPU(中央处理器)“复杂得多”,也更适用于进行密集型数据处理。

  不过,在深圳从事芯片贸易相关的姜女士发现,英伟达高性能芯片的市场需求并非持续高涨。“上半年卖了几百个英伟达A100 80G GPU芯片,成交价6.8万美元。”她提及,英伟达在今年6月通知对A100 80G GPU芯片涨价20%,“目前6.5万美元都难成交。”不仅如此,一张英伟达H100 GPU芯片的价格,贵得惊人,“一片不算返点,成本大概2.4万美金,有多少能用得起。”

  商君曼分析,出现在“新令”中的高性能GPU算力芯片,并非应用于消费电子中,因此其在中国销售是否受限,并不会给消费者市场带来过多影响,更多波及的是AI超算、数据中心等相关领域。

  “民用基本影响不大。”陈先生还讲到,由于挖矿、炒币等相关产业在国内的强监管限制下“迁移”海外,导致国内对英伟达的消费级显卡需求下降,“库存积压很多”,反倒是包括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设备、智慧安防、边缘计算等与机器深度学习相关的厂商,对英伟达和AMD的高性能GPU芯片需求高涨。

  “禁售的是带双精度(FP64)的GPU芯片。”姜女士觉得,区别于其他商用GPU芯片,目前英伟达和AMD的禁售产品多用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她认为,美国的禁售新令目标打向的正是对计算速度、算力能力具有更高标准和要求的中国超级计算机产业。

  两厂商在华业务将承压

  受禁售消息影响,海光信息(688041)、龙芯中科(688047)、景嘉微(3000474)、寒武纪(688256)等国内多只与GPU、AI芯片相关的概念股,均在9月1日盘中涨幅超10%,当日收盘均报涨。

  但在美东时间9月1日开盘后,英伟达与AMD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前者跌幅曾超12%,而AMD也曾跌超7%。

  “(禁售消息)给国内产业侧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震荡。”在AspenCore资深产业分析师顾正书看来,美国政府的举措会让英伟达和AMD的业务及经营承压。

  参考两家厂商的业绩报,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愈发明显。数据显示,英伟达2021年总营收达248.85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营收接近三分之一,达71.11亿美元;而AMD的去年总营收达164.34亿美元,中国区域带来营收40.96亿美元,接近四分之一。

  商君曼说,两大厂商对禁售令也表达着态度,尤其是英伟达,在8月26日提交的SEC文件中表示,美国政府新的“许可要求”将对其研发、供应和分销业务以及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英伟达在SEC文件声明中还提及,其8月24日提供的2022年第三财季展望中,有包括中国大约4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目前新的许可要求会对其加以限制,“如果客户不愿买买英伟达的替代产品,或者美国政府不及时授予许可或拒绝向客户授予许可,英伟达未来的收入和盈利可能会大幅下降,我们的竞争地位可能会受到损害。”

  其实,早在两款高性能GPU产品在中国禁售前,英伟达就面对着来自于中国竞争者的追击。国内涌现出不少像天数智芯、壁仞科技、摩尔线程、沐曦这样的GPU芯片企业,顾正书觉得,即便GPU芯片产业由美国公司垄断,但国产厂商一直在寻求突破,而今便是技术创新之外的“新的市场机会”时刻到来,他建议厂商们要抓住并利用起来。

  除了一众概念股公司的股价上涨,一些GPU芯片创新企业在9月1日这天,也不忘抓住机会释放讯号。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天数智芯面市了首款7nm制程的云端推理通用GPU产品“智铠100”,天数智芯首席技术官吕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及了,GPU的国产替代与海外仍存差距,“我们不可能在芯片性能上全面超越英伟达。”不过,吕坚平也不忘表达愿景,在英伟达覆盖的国内95%客户之外,天数智芯会去挖掘剩余5%的市场空间。

  国产GPU新贵或迎融资利好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至今未满3年时间的壁仞科技,至今已经完成B轮融资,其总融资额超50亿元人民币;2020年6月成立的摩尔线程,一年时间就完成了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规模。

  就在今年7月份,天数智芯就对外宣布完成了超10亿元人民币的C 轮及C 轮融资,同月里,另外一家国产GPU芯片企业沐曦也宣布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

  针对短时间里拿到巨额VC投资的国产GPU企业,顾正书将其称之为“新贵”,他觉得,接下来“它们的融资也会更容易些”。当然,前景大好是对行业每一个参与者而言的,这也让不少人奔着产业热潮,扎堆冲进市场,同CPU领域一样,GPU行业也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优胜劣汰的阶段。

  顾正书预判,从长远市场发展来看,“最终存活下来的一般不超过3家。”同样站在行业的观察视角上,商君曼也看到了GPU国产化进程加快的现实,但她仍在其中看到了产业仍待突围的“难点”:整体市场竞争力与英伟达、AMD等海外厂商间的差距,何时跨越?

  当领先的海外厂商被要求禁售高性能GPU,势必会加速相关产品的国产替代进程,“中国市场让出了一定的份额空间。”但她觉得,需求驱动加之供应受限下,会倒逼国内一些GPU芯片企业在高阶芯片领域有所发展。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 “差距并不体现在某一家公司身上。”商君曼觉得,当下GPU的国产水平、技术积累甚至是芯片产品的性能、商业化水平等多方面,都需有序提升并缩小与海外厂商间的距离。

  顾正书则对国产GPU厂商当前所走的发展路径有所分析,“要么走AI应用线路,要么走国产CPU生态线路。”在产品应用落地层面,GPU芯片的客户和销量,往往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设计及市场竞争情况,最终,商用化问题直观且鲜明地反映出,国产GPU厂商与英伟达们相较存差距。

  顾正书看到,国产GPU生态正在加速构建,特别是“依赖信创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发展”,产业数字化相关的算力基础设施,不再是建设那样简单,“可靠且稳定的供给”正在被重视起来。换句话理解,关乎未来科技创新、AI产业发展的CPU/GPU相关品类,我国正在通过技术自主研发与核心产业替代等一系列生态摸索,摆脱“海外供给”这个随时可能被卡住脖子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