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与学术论文(谢文郁)

  

  【按: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它让不少学生因此学会了写学术论文,同时也让一些人对八股文的性质改变了看法。这篇文章其实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平时对话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只要你在对别人说话时还想交流思想,这篇文章应该会有帮助。】

  我们先来看看科举中的八股文章格式。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通常来自经典文献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一般来说,命题者并非随意摘取金句;在他看来,他所摘取的金句能够回应他心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而对于考生来说,他首先要体会的便是这句话的寓意及其对生存和社会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圣人的话成为金句,归根到底是回应了社会和人生的某些问题。考生如果对这里的问题没有感觉,就没有体会到圣人之意。因此,体会圣人之意是为第一股,称为“破题”。进一步,在体会圣人之意的基础上,考生进入问题意识,并和圣人一起回应其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考生能够在体会圣人之意中培养出自己的问题意识,接下来的作文就比较容易了。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使圣人之意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融为一体。这个过程称为“承题”,为八股文之第二股。

  当代学术论文结构和八股文格式无异。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是“主题”,由“问题”和“论题”组成。也许,人们会指出,当代学术论文没有八股文中的命题金句。此言不实。实际情况是,我们读到的大部分论文都是从命题金句出发的。不过,八股文中的命题金句摘取自古代经典,而当代学术论文则摘自当代的权威著作。比如,人们往往围绕某些重要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作文。主题部分的“问题”就是在体“圣人之意”中酝酿问题意识。

  我们看到,八股文中前三股“破题”、“承题”、“起讲”也就是当代学术论文的主题部分(包括问题和论题)。这前三股是文章的写作灵魂。也就是说,主题部分没有做好,整篇论文就一定是六神无主,支离破碎。

  不过,从结构上看,我想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切忌走题。论证是对论题的支持。如果论证所支持的是论题所未及的,那么,无论给出什么样的论证,都与论题无关,从而也就没有支持论题。一旦走题,论证立刻失效。试想,如果你的论题是关于“与时俱进”的,而行文却大谈特谈固守传统的重要性,你叫你的读者如何跟上你的论证?其二,切忌遗漏。通常地,论题是一个复合命题,涉及多方面。比如,我们来看这个论题(摘自一篇学术论文):“简略说来,儒家重建构而轻解构,而基督教重解构而轻建构。在这一观察基础上,我们试深入分析‘诚’和‘信’在人的生存中的运作,以此展示耶儒在生存上的互动。”这个论题涉及的儒家和基督教,诚和信,生存互动等等。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将导致论证功能丧失,因为论题在论证中未能得到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时在作结论时,突然发现有许多话要说,从而在结论中加入许多论题和论证都没有涉及的话题。这些话题往往是一些感想。但是,由于它们在论证中没有讨论过,即使它们和主题有某种引申上的联系,它们并未得到文章的任何支持。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对于文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因素,对于读者来说是莫名其妙的奇怪说法。它们的出现破坏了文章的一体性。因此,结论部分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新的东西。

  一篇学术论文,我们说,就是一篇八股文,其中的结构是有固定格式的,这就是:主题(问题和论题)- 论证(切合支持主题)- 结论(重述论题和论证的关联)。离开这个格式,读者就无法跟上你的思路,而你也就无法和读者建立联系。

  

  多余的话:

  原文登载在《.中国研究生》,2009(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