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首日,打新中签也亏钱!上市首日一度大跌17%,注册制下又见破发!新股定价改革渐入佳境
“打新”也要提高警惕了。
10月22日,科创板新股中自科技上市首日即破发,盘中一度大跌17%,截至收盘,公司跌6.87%,报66.03元每股。
中自科技成为注册制下年内第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也是注册制试点改革以来第二只破发的新股,第一只是2019年12月4日上市的建龙微纳。
中自科技首日破发
10月22日,科创板新股中自科技上市首日即破发,盘中一度大跌超过17%,成为注册制下年内第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截至收盘,中自科技跌6.87%,报66.03元每股。
中自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移动污染源(机动车、非道路机械、船舶等)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少数主要国产厂商之一,并积极探索其技术在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中自科技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应用于各类天然气车、柴油车、汽油车和摩托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以催化单元的形式或将催化单元及其他器件封装于金属外壳中后以封装成品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
发行公告显示,中自科技在询价过程中,在剔除拟申买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后,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综合评估公司合理投资价值、本次公开发行的股份数量、可比公司二级市场估值水平、所属行业二级市场估值水平、市场情况、募集金钱需求及承销风险等因素,协商确定本发行价格为70.90元/股。
从绝对估值上看,这个价格对应的估值并不是非常高。根据公司在发行公告中披露的数据,70.90元/股的价格,以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后的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计算,市盈率为26.61倍。
不过,这一价格上市之后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22日,中自科技股价低开,开盘价为70元/股,跌破发行价。盘中股价最低为58.88元/股,大跌17%,截至收盘,公司跌6.87%,报66.03元每股。
2021年1-9月,中自科技预计营收为8.6亿元-9.5亿元,同比下滑57.48%至53.03%;预计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900万元,同比下滑84.63%至80.02%。
此次IPO,中自科技募集金钱净额为14.07亿元,将用于新型催化剂智能制造园区项目、汽车后处理装置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国六b及以上排放标准催化剂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建设项目、补充流动金钱等用途。
新股定价博弈深化
23只股票中,排除1只亏损发行的,剩余22家平均发行市盈率43.23倍。今年以来,一直到询价新规前,263家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0.49倍。两者对比,9月18日询价新规后,新股发行市盈率明显高出不少。
除了跟之前的公司比市盈率更高之外,与同行业公司市盈率相比也高出不少。华兰股份发行市盈率101.4倍,同行业市盈率32.16倍。中科微至发行市盈率61.31倍,同行业市盈率33.02倍。戎美股份发行市盈率49.01倍,同行业市盈率19.39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价发行”、“超募”等担忧又再度泛起。
尹中余坦言,从更高层次来讲,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需要新股首日破发,甚至需要出现大面积的新股首日破发,在海外市场,新股首日破发的概率高达30%,这也推动了海外投行在定价、销售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只有出现大面积的新股首日破发,投行才能真正把新股当做一个商品来销售,市场也不会再把新股仅仅作为一个套利工具。”尹中余表示。
事实上,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股询价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市场人士也提出,在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还要加强自律监管,监管要“硬”,对一些触碰规则底线、挑战监管的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才能保证制度效用可以运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