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停发,新股停发众望所归,理性看待其合理性

  股市没有大起却一直大落,所以近期一直在探讨救市措施,从大家回帖内容及众多投资者的普遍反映来看,新股停发应该是最期待的,而且该措施也是有多次历史借鉴的,先看看以往九次暂停IPO后的市场表现吧。

  IPO暂停时间

  暂停起股指10日涨跌幅

  暂停起股指30日涨跌幅

  暂停起股指120日涨跌幅

  1994-7-21至1994-12-7

  32.78%

  99.39%

  58.94%

  1995-1-19至1995-6-9

  -10.08%

  4.58%

  10.53%

  1995-7-5至1996-1-3

  15.28%

  21.09%

  -3.73%

  2001-7-31至2001-11-2

  -0.09%

  -5.13%

  -25.57%

  2004-8-26至2005-1-23

  -2.27%

  3.50%

  -2.52%

  2005-5-25至2006-6-2

  -4.00%

  -3.24%

  1.27%

  2008-9-16至2009-6-17

  4.52%

  -17.31%

  6.93%

  2012-11-3至2013-12-30

  -4.83%

  1.59%

  6.11%

  2015-7-4至2015-11-6

  7.34%

  7.55%

  -3.34%

  整体来看,除了90年代两次IPO暂停后较为明显的大涨,2000年以来的市场表现相对还是比较平稳的,上证指数涨跌幅基本都不超过10%,且涨跌都有,并没有救市很明显的效果。当然暂停IPO有助于缓解短期对市场的抽血,对稳定市场信心还是有帮助的。

  由于IPO暂停对救市效果并不明显,因此2016年以来国内股市再也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包括2018年的熊市及近两年疫情造成的市场急剧下跌。经验有时候是个悖论,人经历成功后会反复使用其成功经验来延续辉煌,但有时候往往是错误的,其关键是当时的成功可能并不是简单这个经验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是使用人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大多数投资者希望暂停IPO的策略来看,也许更多的是以往有过成果案例给大家的错误认知,但实际从统计数据来看,其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

  所以无论是否采取新股停发,我们都应该理性分析新股停发的内因和效果。

  1、新股发行是否真的造成金钱压力。新股注册制发行实施以来,新股发行节奏和规模确实有明显的增长,2020年以来年度新股融资规模都超过了4800亿元,今年新股融资额已经超过5000亿元,确实供给端对需求产生压力。从权益型公募基金规模来看,近三年净资产分别增加了7805亿、5319亿和减少2821亿元,因此今年在新增金钱不足加上新股融资规模依然较高的情况下,导致市场确实存在压力。

  

  2、新股停发是否合理手段。确实在市场非理性的情况下采取极端的手段是必须的,但新股停发对于开放的金融市场还是有不少弊端的。股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融资、定价和资产合理配置,这比间接融资更高效和合理,如果股市丧失了融资作用,其市场就变为一个存量投机市场,不但会造成投机更为猛烈,也不助于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帮助。虽然对于新股停发建议慎用,但我们股市缺乏的是新股发行的合理机制。因为市场走低,因此新股发行定价会面临低估或下移,上市公司自然会选择减少融资规模或暂停新股发行,这是一种合理的市场选择,而我国新股发行却还未成熟,包括一二级市场无风险收益,新股定价机制的不合理,保荐人等缺乏监督和包销及绿鞋机制等,使得国内新股发行与市场波动没有形成合理的联动。因此,新股行政手段暂停并不合理,而国内股市确实缺乏合理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机制。

  3、没有新股发行市场依然不改趋势。新股停发短期会缓解供需问题,但中长期来看不改变市场整体趋势。B股市场多年没有发行新股,纯粹是个存量市场,其股价走势基本与A股同步,没有走出长牛独立行情,因此,新股发行与否不决定市场趋势。另外,因为新股停发,使得B股市场基本都是散户参与,机构不再参与,市场已经失去了定价机制,因此B股基本是个跟随市场和短期博弈市场,丧失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4、只有合理的退出机制才能保障新股发行市场化。前期写过国内股市退市近几年在不断加快,但整体来说仍不足。如果垃圾股等不能剔除,市场对于垃圾股的炒作是无法降温的,因为投机回报率是很高的。统计了下每年亏损上市公司市值及占整个市场规模的比例,可以发现2020年以来是大幅上升的,显见在整个股市做大的情况下,亏损企业反而获得了更多的金钱追逐,也代表了近两年市场的投机氛围。逐步将垃圾股剔除出市场,才能有效平衡股票供给,解决新股发行导致的失血问题。

  

  近两年新股频发确实是市场压力的因素之一,但机制的欠缺才是新股发行矛盾突出的关键,希望使用疏通的方式来替代目前大家期待堵的方式,市场将会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